位置: 首頁 > 熱點資訊 > 僑外教育:“雞娃”家長圖鑒:真的需要給孩子一個沒有失敗的童年嗎?
2021-03-31 18:12
關注僑外教育專家消息,近日,小紅書上一位上海媽媽給自己孩子制定的成長計劃,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人們對教育話題的深入討論。根據這位媽媽的計劃,孩子3歲就要自己看英文繪本、會背100首古詩,7歲鋼琴要過8級、英語過KET,8歲看完西游記和論語原著,10歲要拿奧數一等獎……
這樣的計劃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,甚至讓人感到喪心病狂。然而,這背后正是成千上萬“雞娃”家長的縮影,他們普遍地存在于中國的各個城市中。
也許有人對“雞娃”這個詞匯感到陌生,事實上,它在“家長圈”和育兒屆早已蔚然成風。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的“虎媽”“狼爸”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,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,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。這種持續給孩子打雞血的行為,簡單來說,就是“雞娃”。
在“雞娃”家長心中,孩子要考上好大學,就要考上好高中,要考上好高中,就要升入好初中,而為了進入好初中,必須在小學階段就開始玩命學。于是,這環環相扣、容不得半點懈怠的育兒競賽像一個快速旋轉的漩渦,裹挾了無數家庭,讓他們在“雞娃”的道路上疲憊不堪又無法自拔。
事實上,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輕松快樂地成長呢?然而,在中國,優質的教育資源總是稀缺的,以上海為例,調查顯示,該市高中的錄取比例約為70%,這意味著三成學生連高中畢業文憑都拿不到。在一些教育資源更差的地方,更是只有一半人能上高中,連中考都如此殘酷,孩子不拼怎么能行呢?競爭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。
那些沉迷于“雞娃”的家長,一般集中在“新中產一代”。他們大多都是通過中國教育制度下的考試改變人生環境的,因此,也迫切希望利用教育這個手段,為孩子成長的未來掃清障礙。他們絕非中庸之輩,因此,也更明白在中國階層向上是非常困難的,但是向下卻是非常容易的,強烈的危機感,讓他們在這場教育競爭中不得不咬牙狂奔。
所以,在中國,對教育最焦慮的地方往往并不是那些教育資源特別缺乏的地方,反而是那些教育資源較好的一線城市。比如北京,比如上海,那里生活著更多精英,他們對孩子不進則退的焦慮更強,因此,也更容易成為宇宙“雞娃”中心。
然而,“雞娃”真的行之有效嗎?真的能達到家長們的理想愿景嗎?事實上,大人轉移的焦慮,已讓很多孩子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。近日出爐的《中國2020年心理健康藍皮書》顯示,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高達24.6%,其中,輕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7.2%,重度抑郁為7.4%。而隨著年級的增長,抑郁的檢出率也呈現上升趨勢,初中階段的抑郁檢出率約為3成,高中階段的抑郁檢出率則接近4成。
對于長大以后的雞娃們來說,這段經歷似乎永遠不會在人生軌跡中抹除。就在前不久,被無數雞娃父母奉為“別人家孩子”的張一得因抑郁癥自殺,年輕的生命在19歲戛然而止。他在父親“雞娃式”教育下3歲便學完了小學課程,5歲能用英文寫物理學論文,6歲為外文物理老師和同學之間做專業詞匯翻譯,高中階段獲得三年全額獎學金,并以幾乎滿分的托福成績考入美國埃默里大學。然而,年少時不快樂的成長經歷,卻讓他在風華正茂的年紀選擇為人生劃上灰色的句號。
家長們在“雞娃”的同時,也不妨重新思考一下教育的價值——它不應該僅僅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前途,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知識里汲取生活的智慧。這智慧,可以讓他和諧地與世界、與家庭、與朋友、與自己相處;讓他在一個晚霞滿天的傍晚,在湖邊散步時感到幸福;讓他在書海遨游,發現世界的豐盛與有趣;讓他懷抱對世界的熱情,從而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。
相比中國教育,海外教育更回歸教育的“初心”:它們往往更注重對孩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,更傾向于把孩子培養成感情豐富、能夠表達真實自我的個人。這種不那么急功近利的教育,更容易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健康、快樂的童年,也更利于發掘他們身體里的潛能。與此同時,海外的優質教育資源更加豐富,分布也更加均衡、更加公平,保障了孩子無需在競爭的漩渦中“內卷”。
如果您也在為孩子的教育煩惱,不妨了解一下僑外出國的全齡段海外教育規劃和職業規劃,這將助力全方位解決孩子海外讀書、就業等難題。想了解更多?快來咨詢僑外出國教育專家吧!
在
線
咨
詢
投資移民
購房移民
技術移民
海外身份
留學申請
職業測評
背景提升
教育規劃
精品房源
學區房
海外體檢
海外就醫養
銀行開戶
稅務保險